《第七天》:
她说:“ 我仍然爱你。“
我说:“我永远爱你。”
他问:“ 那是什么地方?”
我说:“ 死无葬身之地。“
余华的《第七天》是贴合中国习俗“头七” 来写——死后的七天。
我不去细细回忆七天的描写,只依着我的记忆,写下一些感想。
余华,总是能够用最平实的语言,直击读者心灵,留下深刻的烙印,和久而难忘的感触。故事主线在杨飞和杨金彪这对父子的亲情线,中间穿插了爱情、友情、市井人情、官场利益....主要是围绕一群社会底层来描述社会现状。
书是2013年出版的,但内容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历程,都是适用的。
人不能免俗,社会再怎么发展,框架也基本定型,很难改变。
尤其是,无可奈何的生活在底层的人们。
被动 被迫 被接受 而无能力改变
…………文中处处有社会的缩影,但又没有只讲社会。余华把现实剖开,让它露出本来面貌,展现在每个人的眼前。不加修饰,却又如此震撼人心。
写人,但又离不开社会。
评判人,不如说是评判社会。
随处可见的虚荣,和不堪一击的浮华。
连死后,也得不到平等。
生前,身份地位,名利物质是追求;
死后,棺材墓地,贵宾坐席是攀比。
到最后,落得个“死无葬身”。
第七天……
有无数个“第七天”;
同时
有无数人,
永远的留在了第七天。
我花了两个小时左右看完这本书
哭哭停停,骂骂咧咧。
我觉得:
太巧合了
可这些巧合
不正是我们自己一手促成的吗?
书里的人生,警醒当下的世人:
---------------------。
人人理解不同
去看书吧
《我们仨》:我们一生坎坷,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。但老病相催,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。 一九九七年早春,阿瑗去世。一九九八年岁末,钟书去世。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。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。“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”。现在,只剩下了我一人。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“我们家”的寓所,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。家在哪里,我不知道,我还在寻觅归途。......(书评)
Comments NOTHING